- 首頁 >
步進電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
步進電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
步進電機的工作原理基于電磁感應和磁場相互作用,通過控制定子繞組的通斷順序,使轉子按固定角度(步距角)分步轉動,實現電脈沖信號到機械位移的確轉換。其核心機制可拆解為以下幾個關鍵過程:
磁場生成與磁極作用
定子繞組通入電流后,會產生交變磁場,使定子齒形成 N 極或 S 極。轉子(永磁式、反應式或混合式)會依據 “同性相斥、異性相吸” 的原理,被定子磁場吸引而轉動。例如,永磁式轉子的磁極會與定子通電后產生的相反磁極對齊,形成穩定平衡狀態。
分步轉動的實現
定子繞組按特定相序(如 A→B→C→A 或雙相勵磁)依次通電,每次切換通電繞組時,定子磁場的極性和位置會發生變化,導致轉子受到新的磁力牽引,向新的平衡位置轉動一個固定角度(步距角,常見 1.8°、0.9° 等)。
舉例來說,四相步進電機每切換一相通電,轉子轉動 1.8°;若采用 “半步驅動”(相鄰兩相同時通電),步距角可減半(如 0.9°),提高控制精度。
脈沖信號的轉化
外部控制器輸出的電脈沖信號決定繞組的通斷頻率和順序:脈沖頻率越高,繞組切換速度越快,轉子轉動速度越高;脈沖數量則對應轉子轉動的總角度(如 100 個脈沖對應 1.8°×100=180° 轉動)。
自鎖特性
當繞組停止通電時,定子磁場消失,但部分類型(如混合式)轉子因永磁體或磁阻效應會保持當前位置,具備 “斷電自鎖” 能力,無需額外能耗即可維持定位,這一特性在精密定位場景(如 3D 打印機噴頭、數控機床工作臺)中尤為重要。
簡言之,步進電機通過 “脈沖控制→繞組換相→磁場變化→轉子步進” 的閉環邏輯,實現了無反饋情況下的高精度定位,其轉速與脈沖頻率成正比,轉角與脈沖數量成正比,這一特性使其成為自動化設備中控制位移的核心部件。